看清員工的工作效率
案例1:
A企業有一個高空作業臺,以前的操作工因操作臺有問題,經常爬上爬下,結果車間領導對之大加表揚,說其工作如何忙碌,兢兢業業。后來換了位工人,他發現上上下下、折騰來折騰去很不方便,于是進行革新和修理,結果無需上上下下地折騰了,但領導卻對他的不滿意,認為其工作不如原來那位勤快、努力,原因是看不到他忙忙碌碌的身影。
案例2:
B企業每到年底總要加班加點,才能完成任務,似乎企業發展蒸蒸日上,但產值和利潤增加并不大,然而很多老板似乎容易在這種“繁榮”的景象中陶醉。事實上,B企業員工把平時并不需要急于完成的一些工作都積攢到了年底 。
分析:
一個明智的老板應同時具備理智和直覺。理智由直覺驅使,而直覺受理智指揮。理智和直覺是互補的,而不是相互競爭、對立的。直覺靠“悟”,成功的領導常有很強的悟性,往往善于透過“眼花繚亂的精彩”抓住背后的本質。
總之,老板首先要善于主題思維,抓核心任務、抓問題本質;善于用理性克服直覺的盲目性、放大真知的作用;善于調動大家的知識創造能力,整合每個員工知識,同時還要保持敏銳性,不斷從現實操作和環境中感知變化,以小察大,以“火眼金睛”把握方向。
重用負責的員工
案例1:
廟中供奉的珍貴的佛珠鏈子丟了,老住持卻以平靜的口吻說:“給你們七天靜思,只要拿的人能夠承認犯錯,然后好好珍惜這串佛珠鏈子,我愿意將鏈子送給喜歡的人。” 到了第七天,還是沒有人站出來,并且和尚之間多了份猜疑。后來,老住持說話了:“各位,你們都認為自己是清白的,表示你們的定力已夠,佛珠鏈子不曾誘惑得了你們,明天早上你們就可以離開這里了,修行可以告一段落了。”
為了表示自己的清白,和尚們第二天一大早就紛紛離開了,只剩一個雙眼失明的盲和尚依然在菩薩面前念經。老住持問他:“你為什么不離開?佛珠鏈子是你拿的嗎?”
盲和尚回答:“過去七天中,猜疑很傷人心,自己的心,還有別人的心,需要有人先承擔才能化解懷疑。”老住持從袈裟中拿出珍貴的佛珠鏈子,戴在瞎和尚的頸子上:“鏈子還在,只有你學會了承擔!你將是這座廟的新住持!”
案例2:
某著名商場要招聘一名收銀員,幾經篩選,最后只剩三位應聘者。老板親自主持復試,第一位應聘者剛走進老板辦公室,老板便丟了一張百元鈔票給她,并命令她到樓下買包香煙。這位女孩很不滿,認為老板故意傷害她的自尊心。因此,老板丟出來的錢,她連看都不看,便怒氣沖沖地掉頭離開。第二位女孩一進來,也遇到相同的情況,她接過了錢,但是她也沒有用它去買煙,因為鈔票是假的。由于她失業許久,急需一份工作,只好無奈地掏出自己的一百元真鈔,為老板買了一包煙,還把找回來的錢,全交給了老板,但是老板并沒有錄用第二位面試者。他們錄用了第三位面試者。原來,第三位女孩一接到錢時,就發現錢是假的,她微笑著把假鈔還給老板,并請老板重新換一張。老板開心地接過假鈔,并立即與她簽定合約,放心地將收銀工作交給她。
分析:
盲和尚之所以會成為主持是因為他敢于擔當,但敢于擔當并不意味著委曲求全,還要看你所承擔的事情是否有價值,盲和尚主動去化解團隊中出現的矛盾就是值得肯定的。
而某著名商場招聘的三位面試者對于老板的布置的工作要求有三種截然不同的應對方式。第一個面試者的心態,是多數老板最害怕的類型,畢竟,只會用情緒來處理事情的人,任誰也不敢將工作托付給他。第二位面試者雖然委曲求全、比較有敬業精神,但萬一真的遇到重大問題,老板需要的不是員工毫無價值的委屈與退縮,而是冷靜與理性的處理能力。而第三位面試者在這件事上,則充分地表現出了責任心和專業能力。
責任心是每位員工做人做事的最基本準則之一,是每個人能否做好工作、獲得老板認可和在公司存在價值的前提條件,更是一個人能力發展得到良好提升和未來職業規劃最佳成長的綜合素質的全面反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