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兒病”,不僅僅是這一次 |
|
中國雜志網 |
發布時間:2010/6/8 星期二 下午 4:05:19 |
瀏覽次數:10908 |
|
關鍵字:
|
“幼兒病”,不僅僅是這一次 文/歐陽軍
淌口水 陶陶來到世間已經四個多月了,長得胖乎乎的,紅撲撲的臉蛋兒老是掛著笑,人見人愛。 可就是老流口水令父母煩惱,胸前的小圍脖換上不久又給弄濕了,是不是患上了口腔潰瘍或其它什么病了?略懂醫道的奶奶一句話提醒了孩子的父母,很快孩子被送到了口腔科。 口腔科的金大夫檢查了孩子的口腔,完全健康。面對滿臉疑惑的家長,金大夫侃侃而言:這個時期的嬰兒唾液腺發育日趨成熟,口水分泌較多,加上出牙的刺激,口腔容量小,大腦功能尚不健全,孩子又不會將口水及時咽下,因而不斷從口中流出。不難明白,這是發育過程中的暫時現象,屬于1歲后,小兒的大腦發育逐漸得到協調完善,淌口水的現象會隨之減輕直至最終消失。 那么,有沒有淌口水的疾病呢?當然有。除了剛才已經提到的口腔潰瘍外,呆小病以及先天愚型等遺傳病就可出現這種情況,就應該到醫院診治了。 輕微發燒 嬌嬌是張家三代的獨生女,全家人珍愛如掌上明珠,近來有一個現象令家人緊張不已,那就是孩子總是隔三差五地發燒,但是溫度不算很高,多在37.2~37.6攝氏度之間,一般情況下也沒有變化,不借助于體溫計是很難發現的。可偏偏嬌嬌的家人太小心,平時好好的也要定期測體溫才弄出這個問題來。社區醫院的醫生看過好幾次,卻說是生長熱,用不著吃藥打針,自己會慢慢好。但嬌嬌的家人還是不放心,特別是家中的“百事通”奶奶自有主見:平白無故地發什么燒?奇怪!后來一致決定到大醫院掛“專家號”去。 醫院里的兒科老專家詳細詢問了病史并做了幾項檢查,得出的結論與街道醫生一樣——“生長熱”。“生長熱”的特點是:好發于兩歲以內的幼兒,每隔一段時間體溫便輕度上升。同時可有耳冷、臀涼、夜間驚鬧、不思飲食等癥狀,持續三四天后自行消失,與孩子的生長有關。不是疾病,故無須用藥,只需加強護理,多飲水并調配好食譜即可。 當然,如果體溫升至38攝氏度以上,或伴有頭痛、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狀時就須格外小心,及時就醫為上策,不可誤認是“生長熱”而耽誤治療。 生長痛 剛剛說了生長熱,現在轉到說生長痛了。還是舉個例子,寧寧在進托兒所之前一切都好好的,可入托后不久就向爸爸媽媽訴說腿痛。爸媽以為是孩子與伙伴們玩得過于勞累所致,沒有放在心上。可孩子的反復訴說引起了他們的注意,找到了市中心醫院的骨科專家,專家的診斷是“生長痛”,不是關節炎,無須用藥。 人們之所以常將生長痛誤認為關節炎,主要是疼痛的部位多在關節附近。但生長痛自有其特點:疼痛發生在生長發育期,時間短暫,常常自行緩解,呈間歇性,疼痛部位在下肢關節的軟組織、肌腱等處,疼痛史多在半年以上,發作次數至少在5次以上,部位較固定,無游走性。換言之,必須滿足以上條件才能診斷為生長痛。 至于生長痛的緣由,專家的解釋是兒童期骨骼與周圍組織生長不同步,即骨骼長得要快些,而周圍的神經、肌肉、肌腱則長得慢些,產生牽拉痛,等發育成熟后生長痛即消失,不影響健康,無須也無法治療。 倒看畫片 棋棋剛過3歲生日,反應活潑,語言清晰,但有一件事卻嚇了父母一跳。一天,母親拿著一張顏色鮮艷的畫片,棋棋喜滋滋地接過,卻倒過去看。是不是孩子的眼睛有問題?一絲陰影浮上父母的心頭,隨即去醫院眼科掛了個專家號。 后來證實是一場虛驚。專家的回答是:不是眼病,此系兒童視覺功能尚未健全,缺乏完善的綜合分析能力,正看得來的是倒立的圖像,只有把圖片倒過來看才能獲得正位圖像,醫學上稱為“倒視”,大多發生在3歲左右的孩子。隨著大腦皮層功能的逐步完善,“倒視”現象就會消失,不必憂慮。 睪丸時有時無 寶兒出生時完全正常,兩個睪丸都已經降入陰囊,但以后反而出現異樣,有時在陰囊里摸得到,有時又摸不到。特別是冬春寒冷季節,睪丸還會回縮到大腿根部。這是不是患上了隱睪癥?需要開刀嗎? 泌尿外科的李大夫告訴家長:寶兒肯定不是隱睪癥,因為隱睪癥是指孩子出世后睪丸尚未降入陰囊內,陰囊內任何時間都摸不到睪丸,寶寶顯然不屬于這種情況。 那么,睪丸為什么不老老實實一直呆在陰囊中呢?奧妙在于連接睪丸的是精索,精索的周圍有一層薄薄的肌肉,名叫提睪肌,此肌的收縮或松弛可以影響睪刃的位置,例如,天氣熱時提睪肌松弛,使睪丸下降以利散熱,若氣溫降低則提睪肌收縮,使睪刃不致過冷。如果提睪肌反應過強,收縮強烈,完全可使睪丸因上提過度而進入大腿根部,寶兒就是這樣的,醫學上稱為回縮睪丸。到青春期后可以自愈,故不需要治療,更不用開刀。 冬天小便渾濁 健身人解出的小便是清亮、透明、略帶黃色的,但剛滿周歲的毛毛卻不是這樣,自進入冬季后,排出的尿液開始渾濁不清,撒在地上過一陣子,便有一圈白色的類似鹽巴的顆粒狀物沉淀在地面上。父母疑其患上了腎臟病,抱著孩子到醫院兒科咨詢。 兒科主治醫生王大夫詳細察看了孩子,孩子精神極好,反應活潑,無絲毫病態,又看了其父帶來的一小瓶尿樣,笑著說:“這是尿中一種鹽類物質過多造成的,不是腎臟病,嬰幼兒到了冬季常有這種現象。”他見其父母仍是半信半疑,便做了一個試驗:取來食醋加入幾滴到尿液中,輕輕搖動幾下,瓶中的尿便清亮了。父母一顆懸著的心終于落下。 原來,人的尿液95%是水,3%~5%為可溶性磷酸鹽、尿酸鹽等物質,嬰幼兒處于發育旺盛期,積累的營養物質和排出的廢物也相應增加,而飲水量卻減少,導致尿液濃縮,尿中的鹽類物質處于飽和狀態,超過3%~5%,因而出現毛毛的那種現象,不足為怪。 當然,尿濁有時也確由腎臟病所引起,此時除了以觀察孩子有無患病跡象外(如精神差、眼皮浮腫、尿急、尿痛),還可做兩種尿液試驗:一種是醋檢查法,剛才已經說過;另一種是加熱檢查法,即取渾濁尿液數毫升盛入試管內,加熱片刻,隨著溫度上升尿液逐漸變清者,證明是尿中鹽類結晶,屬生理現象,若渾濁之尿液無改變,可能為疾病所致,應立即就醫。
|
|
來源: 年期 |
|
|
|
雜志目錄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