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后出生的孩子,還沒趕上計劃生育,家里往往3、4個小孩。那時候記憶最深的話是:新老大舊老二縫老三破老四。城市里的孩子日子過得好些,農村里的孩子常常從小就一直被告戒著要節約。過年能穿件新衣服是很奢侈的。母親點燈熬油用破布貼褙子、納鞋底,做成的新鞋一般會大些,后跟處縫住一點,等孩子瘋長的腳丫稍大些再拆開。
那年月,坐的車車基本上都是家長用木頭自己釘出來的。自行車上有條件的用鋼筋焊一個,沒條件的買個廉價竹子的。
玩具在當年是很稀罕的。似乎很少有錢的作舅舅的人才會在農歷正月十五逛廟會時給買一件,那也是很廉價的。孩子們常呆站在百貨商店玩具柜臺前,眼饞那些上發條的鐵皮青蛙、慣性小汽車、會敲鼓的熊貓以及用手捏下,就自動綻放的鐵皮蓮花,里面居然有個毛茸茸的雞崽。
76年后出生的孩子,對餓肚子的記憶可能已不深刻。只是那個年代,很多年輕的父母因為響應“上山下鄉”的號召,和孩子分居兩地。孩子多半由家里親戚或者爺爺奶奶帶。游戲多是集體游戲:官兵捉強盜、跳皮筋、跳房子、蹦彈球、滾鐵環、樂呵呵的一大群。小孩子心性,玩得高興倒也沖淡了對遠在他鄉的父母的執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