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業戰略選擇收縮和撤離時,人力戰略自然就需要跟進,因此,宣布絕不裁員的企業只能是兩類,一是保持擴張態勢的企業,二是國有企業。
比如背靠國資委、使用國家信用的保利地產,在行業融資不斷收緊的時刻,其銀行借款可以有3/4屬于無抵押借貸。
但是沒有免費的午餐。所以,充分就業這一政府職能就同樣被分配給保利這類國有企業,而這些企業必須服從政府要求,避免失業擴大。既然不能裁員,又需擺出苦日子的姿態,最佳的選擇就是高管層主動降低固定薪資,然后再從彈性收入中獲取補償。
對處于風口浪尖的中小民企,我的建議是裁員,而不是大面積減薪,即高管層可減但中低層絕不能大規模減。從人力角度來看,裁員是淘汰低效率員工,降薪則是擠壓高效率員工。從員工心態來看,裁員的壓力是一次性的,而減薪的壓力是持續的。
裁員的結果是,高質量員工留了下來,可以提高工作量以彌補人數減少;低質量員工在裁員中可能被僥幸保留下來,但強化的工作量將擠壓其生存空間。
減薪則完全相反,低質量員工因為收入降低,效率不會提高,而高質量員工則選擇高薪崗位尋求跳槽機會。減薪帶來劣幣淘汰良幣,是典型的逆向選擇。
財務報表的改善更多是戰略修正的結果,人力和薪酬是一部分,但未必是全部,更重要的還是改善業務,合理收縮。為擴張而存在的業務部門整建制地消減,要比存留下來而降低薪資更合理。所以跨國企業面臨重挫時首選的是拆分和裁員,而非降薪。
點 評:
充分就業永遠是政府的職責,是政府實施宏觀經濟干預時必須解決的問題。政府沒有權利約束民企保護就業,相反,完善的保障是對失業最后的防護,把一切推給市場,失業保障機制就永遠不能完善。
三十年了,中國政府不再是孩子,經濟衰退大規模失業,恰恰是政府建立、完善保障機制的最佳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