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略決策失誤
戰略決策關系到企業發展方向,是企業成敗的關鍵。很多企業輸在戰略決策上,其表現是:
1.忽視外部市場經濟環境出現的轉折性變化,“逆勢而為”導致決策失誤。面對外部經濟環境的急劇變化,部分行業和企業反應遲鈍,沒有及時調整經營策略,而是延續前幾年經濟繁榮時期的擴張式發展戰略。比如,鋼鐵業從2001年起連續快速發展,年均增幅超過20%。但從2007年下半年開始,汽車、機械、建筑、船舶、家電等產業需求開始明顯回落。許多鋼鐵企業沒有重視這一信號,而是在鋼材價格暴漲的誘惑下,繼續加大投資、擴張產能、滿負荷生產,同時有的企業囤積煤、鐵礦和各類鋼材產品,期望賺取更大利潤。結果,鋼材價格在2008年6月末達到最高峰后開始以每天一兩百元的速度“墜落”,2008年11月21日便回落到了1994年的價位。價格暴跌直接導致了鋼鐵行業的大面積減產,全行業虧損。僅壓在國內港口的7000萬噸鐵礦石就給國內鋼鐵業帶來“浮虧”約300億元,直到2009年上半年才被企業消化。
2.對行業發展方向判斷失誤。汽車業是美國二戰后制造業迅速崛起的典范,幾十年間創造了無數的輝煌。然而進入20世紀中后期,他們仍然固執地認為奢侈、豪華、享受是汽車業發展的方向,集中力量開發經營皮卡、SUV等大功率高油耗豪華汽車。與此對應的是以豐田為代表的日本汽車業,則將戰略重點轉向了小排量、低油耗的節能汽車和低價格的經濟型汽車。今天,美國三大汽車企業陷入巨虧的窘境,而日本汽車業盡管目前也困難,但很可能借此機會在世界領先。
3.個人經驗的局限性導致決策失誤。長期以來,我國相當多企業的典型領導結構是由一兩個強勢人物掌控最高決策權,主導企業戰略方向。如果缺乏監督和控制,就有可能因一人之失導致全盤皆輸。
二、過度擴張和盲目多元化
投資饑渴、過度擴張是自計劃經濟時代開始,至今尚未克服的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頑疾。在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過程中,往往哪個行業出現了投資機會、需求旺盛、利潤率高,便有不少地區和企業蜂擁而至,盲目鋪攤子、上項目,擴大生產規模,低水平重復建設,導致行業產能迅速擴大,供需關系在較短的時間內發生逆轉,企業之間展開惡性競爭,大打價格戰,直至全行業陷入困境。從早期的家電、機械、日用消費品到近年來的房地產、煤炭、鋼鐵、有色等行業,無一例外,都走過這條粗放式的擴張之路。
盲目多元化也是中國企業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中國企業之所以偏愛多元化,一方面是因為我們是發展中國家,經濟高速增長,投資機會多;另一方面則是“成功慣性”使然。一些企業在獲得一定成功之后,就認為自己什么都能干,做什么都會成功,因此什么項目、什么行業都敢進入,陷入盲目多元化的陷阱。
三、過于依賴OEM模式
原始設備制造(OEM),俗稱“貼牌生產”“代工”。在OEM產業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一些地區和企業過于依賴OEM業務,只要有訂單,有活干,利潤再薄也敢接,缺乏投入資源提升企業的技術能力、管理能力和制造加工能力的遠見和動力。根據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的經驗,OEM企業的升級轉型有三個方向:一是向規模化的OEM生產商轉型;二是由OEM向ODM(原始設計制造商)轉型;三是創立自有品牌。
四、盲目發展金融衍生品等虛擬經濟
許多人只看到金融類投資工具的短期高回報,而忽視高風險,甚至將其作為企業新的利潤增長點。
在我國,部分實體企業在資本運作中,過于貪戀資本市場快速放大財富的功能,將資源和重心投入到了各種各樣的資本操作中,使實體經營和資本運作的功能嚴重錯位,實體經營成了資本運作的操作題材,導致企業陷入危機。
五、道德、社會責任的缺乏和監管缺失
美國納斯達克股票市場公司前董事會主席伯納德·麥道夫500億美元欺詐案、斯坦福金融集團80億美元詐騙案和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告誡我們:誠實守信、合法經營是一個企業、一個行業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提供安全合格的產品和服務,是企業首要的社會責任。不管企業規模多大,發展多快,品牌價值多高,如果失信于民、失信于消費者,都可能在一夜之間轟然倒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