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青,漢字字庫“柏青體”的創始人,“理念藝術”的先行者。因寄宿翠微山<<法海禪寺>>三年,名柏青,號“苦行僧”。祖籍遼寧海城,自幼酷愛文學藝術,“不喜煙酒茶,寄心詩書畫”。人們都說,字如其人。字,就是書寫人的意志、情趣和追求。清朝劉熙載在《藝概》中指出:“寫字者,寫志也。”而柏青老師的字于自然灑脫中透著一股釋然與靈性,他的性格更是海納百川、我行我素。
2001年,“柏青體”被收入中國排版系統漢儀字庫,目前在社會上應用廣泛,廣告、電視臺、影視劇、牌匾乃至中國臺灣、東南亞、日本、韓國都有應用,比如康師傅“茉莉清茶”的字體就是“柏青體”。但是人們卻“只識其字,不識其人”。“寒來暑往雪月孤,松魂柏氣入肌膚,浮世榮枯如何看,得來佳句苦卻無。”這首詩作正是柏青的人生寫照,五十多年來,他一直心無旁騖,默默耕耘,潛心創作。他希望自己的藝術旅途能夠“像松柏一樣傲霜雪而常青,更要像松柏一樣不趨大勢、自成風格。”柏青老師經多年研究,自成一體,終收入字庫,譽為“柏青體”。
在談到書法藝術時,柏老說,創立這個字體是無意之為。“柏青體”是在融合了各種傳統字體之后形成的獨特字體,其中既有各種傳統字體特點,同時也融入了他在幾十年學習和創作中的體會,是突破約束的產物。每一個字并沒有必然的筆畫規則,而要結合作品本身的內容和創作時的氛圍。
而法只是技藝,道才是永恒。說到書法內容,柏青不再僅僅是臨摹唐詩宋詞,追憶古人。他深知在當代社會里,繼承和發揚古人們留下來的傳統文化不僅要與時俱進,也要與道俱進。柏青感喟自己幾十年的人生經歷,自己吟詩作賦,躍然紙上,把書法、詩句和人生哲理相互結合,傳達出一種人生哲學與感悟。多年來,柏青結合民俗風情把各種民間藝術從更深層的理念中提煉出來,形成獨特的柏青創意藝術。這種奇思妙想、理性發揮、藝以載道、借物還魂的藝術形式開創了中華民族藝術表現的新紀元,別開生面、獨具一格。 柏青是現今為數不多的“自書、自畫、自篆、自刻、自裝、自表”的藝術家,才華橫溢,讓人欽佩。不但擅長書畫詩詞,而且對中國的易、道、儒、禪等均有深入研究。現在社會里,人們的壓力非常大,競爭如此激烈,我們更需要精神和身體上的放松。柏老說,書法可以陶冶情操抒發情感,也是一種運動。人在寫書法的時候,精力集中,心靜平和,這樣才能夠寫得好,一筆一劃,一停一頓,恰到好處,從而達到氣韻合一。
柏老喜歡親近于自然,那些萬物之中的天然雕飾,神來之筆,常常能夠引起柏老的創作靈感,于世間萬物中感悟生命的真諦,其書法中蘊含著恬靜,自然,豁達與開闊的道骨仙風。 86年柏老的杭州之行,是一次充滿浪漫主義的旅行。那時候杭州正值五六月份,天空還下著雨。然而西湖美景,在蒙蒙細雨中彷如仙境一般,美不勝收。柏老性情之人,被如此動人之景所感染,便當下租了雨傘和雨鞋,索性在雨中漫游西湖美景。可見柏青老師的性情灑脫,于是詩興大發,吟詩作賦60余首,抒發自己內心對此景此情的感慨。不僅如此,柏老還深入了解到當地的文化和建筑,亭臺樓宇,峰奇石秀,林泉幽美,處處無不彌漫著人間天堂的氣息。柏老說,人到一個地方,所欣賞的不僅是景色,更要了解當地的文化和精神,感受到建筑和景色中所包含到的獨特的韻味和精髓,這樣才能達到情景合一,不虛此行。
在柏老的人生經歷中,融入于大自然的同時,旅行卻對他有著特殊的意義。多年來,柏老不能忘懷在香山上的那顆古松。2001年,在香山觀賞紅葉之時發現一顆古松的半身已經干枯生命垂危,再向有關部門反映情況之后因為種種原因還是沒能夠挽救那顆古松。為此,柏老深感遺憾,寫下七八首長詩來紀念那顆永遠屹立在香山雄偉挺拔萬古長青的古松,以警后人關注和愛護自然界中的生命。在旅行的同時,大自然給予我們的美麗與奇跡,我們也該有一份責任感和使命感,來對自然環境加以重視和保護。 此外,柏青在藝術各領域都具有相當高的造詣,破吉尼斯世界紀錄的點箔藝術,世間絕無僅有巧妙絕倫;標識藝術更有獨到創新之處,已被數百家企事業單位認可使用。他的這些新思想、新創意、新藝術不但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同樣在社會價值上也不斷升華。
其它,在中國畫、篆刻、油畫、攝影、裝飾設計、裝潢設計、家具設計及收藏等諸多領域,也有一定的建樹,但因其精力、經濟等原因只能暫時舍掉,在這里不多加累述。
|